上一页

不要把精力花在喷的角度多么刁钻和新颖

『23年12月01日』

2023-12-01 不要把精力花在喷的角度多么刁钻和新颖

散户乙回复●夏虫不可语冰:“20 岁有人愿意带你;30 岁有人愿意用你,放心把一摊事交给你;40 岁有人愿意捧你,你在人群中有声望;50 岁有人愿意跟你,桃李满天下;60 岁有人愿意请教你,和你在一起很快乐。”我觉得罗胖的话有一定道理,改一下供大家分享。愤世嫉俗,在网络上的表现就是喷子。人嘛,都有情绪,都需要找个发泄的出口发泄一下,对此我都能理解,我以前也这样。但我们心里一定要清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发泄一下,可能有利于疏解我们郁闷的心情,但对自己的进步和提高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不要把精力花在喷的角度多么刁钻和新颖,丝毫没什么用处。发泄完我们要恢复常态,还是从自身找失败的原因,千万不能拿着愤世嫉俗当个性。

2023-12-01

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

股东:与您年轻时相比,现在的时代变了。如果您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年轻人,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可以做投资,请问您会关注哪些领域?

芒格:我还是会像托马斯•卡莱尔说的那样生活,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努力,最后自己一定能出人头地。我会擦亮眼睛,慎重挑选人生伴侣,找个好人,携手一生。道理很简单,还是那些老生常谈。你们来到现场的年轻人,将来的生活都能过得不错。你们不是愤世嫉俗的年轻人。你们来这里是为了追寻智慧,过上更好的生活。像你们这样的人,没问题的,一定能过好一生。

2023-12-2 为什么有七只股?

我又要炫了,关注我久的朋友看了好几次了,你们就别看了。为什么有七只股,主要是2017 年股市比较好,老窖股价也比较高。进来 200 万我就分散买了另外几只股,记得当时工行买了十万股。2018 年老窖大跌时,陆续抛(卖)出那些股票换了老窖。所以还剩下一些零碎股。神华也是和我同步换的。

国家有没有统计:30~40,40~50,50~60,60~70,不同年龄段的收入?我属于 60~70 的人,我们可能财产性收入多一些。年轻的工资收入多一点。其实最终财产还是年轻人的。我说时代的红利,是相对 70 后,也许 70 后当时也很难,但是从我个人的认知来看,我觉着 70 后比 80 后奋斗更容易些,那些天之骄子除外,我就是个普通人,不能和优秀的人比,优秀的人哪个年代都能混得如鱼得水。大家处在同一个股市,观点不一样,感受不一样,看到的也不一样。对新股发行,对大股东减持,对量化,对 T+0,对股市是否低迷,对这些广大股民诟病的不赚钱原因,我都毫无切身体会和感觉。

老窖 60 块左右的时候,我和某些人有个辩论,他们说换更好的标的,是未来股价涨的更好的。好像当时平安从 90 多回调到 50 多,而老窖刚涨到五六十在徘徊,感觉上涨乏力了。很多人就觉得应该把老窖换平安。平安再一冲就可能过百。他们说换更好的标的是这个意思。

晚安了各位,我估计今晚又要失眠了。我也要学鹿公,休息一个月,下周和朋友出去旅游。

2023-12-2

为什么我帮朋友赚了几千万,却不帮我妈和我姐。

股海中的学徒:这种平等的交流,比说教好很多!就像巴菲特也无法阻止子女卖掉伯克希尔的股票去完成自己的想法一样,每个人都有自我感,希望得到尊重,平等对待!有时候我觉得我两个闺女一些想法很可笑,也许再过二十年,她们会觉得父亲的落伍的想法很可笑一样!很多人一辈子操各种子女的心,很多子女也是一直操老年父母的心不让干这不让干那,其实相互放手彼此尊重,也许都过的比较舒心一点!

▲散户乙:的确如此,我记得书上说巴菲特在把股票分给子女时都说了一句话:要长期持有,千万不要抛出。我记得当时分股的时候股价好像七、八块钱一股(记忆不一定准)。他女儿结婚时就四十多块抛了股票,买了房子和车子。我估计巴菲特不是无法阻止,而是他分出去的股票也就不再过问了,以他的性格,该说的说了,就够了。而他女儿可能卖股票的时候也没征求他的意见。同样道理,我妈有一百多万存款,我姐姐也和我差不多时间九几年就开始炒股。为什么我帮朋友赚了几千万,却不帮我妈和我姐?其实就是个缘分。我提了,我妈觉得我不靠谱,绝对不能让我把她的钱投股市。我姐也对我不放心,就算了。同样的,我提了,我朋友愿意让我帮,我就帮了。

2023-12-3

我们这些年其实也在进步。

一个社会如何,的确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在上海街头分别采访富豪、中产、最低收入者、失业者,问他们同一个问题:你觉得上海怎么样?答案一定不同。中国和美国比较,普通人可能首先的感受是:谁在生活各方面更方便?并据此有了基本观点,这肯定不全面,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说美国衰落,结论的确草率,美国在很多方面还保持着很多优势。但换个角度,美国曾经对我们那可是全方位的优势。当我们现在说:美国现在还有很多优势是需要我们学习的时候。其语境已经说明我们在其他很多方面已经赶上来。

再看趋势。中国人在自夸的时候,其实并不是自大,更多想表达的是:不要总觉得我们不好,看看这些事实,我们这些年其实也在进步。我们的基本姿态是:渴望学习别人好的方面。而美国的一部分政客,那真的是自大。这一点从他们对中国的态度以及制定战略政策的指导思想就可以看出。当别人与我不同且发展很快,他的第一反应是:威胁。以往的美国,的确可以:说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但现在的美国,由于两党对立加剧,人群撕裂。虽然可以说出问题,但无法理性讨论问题,很多问题也无法解决。更有很多问题被贴上政治正确的标签而不能触碰。

其实与我们很多问题不能公开讨论一样,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美国的底蕴深厚,有太多方面需要我们学习。但也不能盲目的学,任何事物有两面。

芒格就评论印度:民主在印度的实践中体现了民主所有的糟粕部分。

2023-12-3

保姆越能干,就越废了孩子的武功。

我不懂教育,看书也少,很多育儿的经验摸索出来已经时过境迁。我现在为什么不主动对女儿说教?而是要等有一天她确实内心觉得应该请教我时再说?小孩的成长,大概分两个时期。当孩子还没什么自主意识的时候,就一定要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会让良好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并在他今后的生活成为自然。

我孩子小的时候,我就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和意识,只是雇个保姆伺候她的生活起居。如果当时能意识到,只要吩咐保姆一声:孩子力所能及的一定让她自己干,力所不及的你再从旁协助。没有这样的意识,我们衡量保姆好坏的标准就成了:保姆是否能干。其实,保姆越能干,就越废了孩子的武功。

“坏的习惯最初总是像羽毛一样轻的不经意,时间一久,会象大山一样压的你无法摆脱。” 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小时候怎么看怎么可爱,突然有一天,怎么发现他一身毛病,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了。而一旦孩子有了自主意识,其实就是树枝已经变成树干,再想强行改变,就容易把树干折断。尤其当孩子再大一些上了初中,进入青春期,这时孩子认为的爱和家长给予的爱就出现了极大的分歧。孩子能理解的爱都是当下的、短期的,比如我想吃什么,我想玩什么,我想干什么。你爱我你就应该随着我。而家长对孩子的爱是看长期,看未来的,也就是说:你想吃什么,你想玩什么,你想干什么,这些对你的未来是否有好处,是否有利。当矛盾产生时,家长就试图说明:我不同意你干这个,是为你将来好!这些对孩子就是废话!就是说教!

孩子有抵触不听,大人就气急败坏。时间一久,分歧越来越大,要么互相不说话,要么说话都带着情绪带着气,一说就吵架。家长日常自己也不能做到完美,孩子心里会更鄙视你:你就双标。当这一切形成后,家长的说教其实对孩子就成了噪音。更极端的孩子会觉得:你根本就不爱我,你只是在爱你自己,我学习好了为了你自己有面子。这样的状态其实已经对立逆反,你越要我向南我越向北。所以,一旦你觉得你和子女的关系有向这方面发展的迹象和趋势。首先你要转变,我们自己必须面对现实,无论孩子什么样都首先要和她成为朋友,或至少让他对你不排斥,没有了对立情绪,你的想法才有可能进入他的耳朵。

前些天老婆和一帮朋友去新疆旅游,朋友老公开车送她们去机场,算我老婆接了四个妈妈。早上七点,我女儿送她妈妈下楼上车,然后叮嘱:要注意安全,过马路要看车。事后老婆告诉我:就这点事,在去机场的路上四个妈妈一路开始感慨了。这个说:我女儿还在家睡懒觉呢,别说下楼送我了,连一句再见都没有。那个说:你女儿真懂事都开始操心妈妈了,我女儿都工作了,从来就没关心过我。

女儿小的时候我和老婆都挺忙,早出晚归的,基本就交给保姆了。记得孩子 4 岁多时,我和老婆去旅游(再忙却有时间旅游),八天时间就让保姆和孩子两人在家。这期间我老婆一直担心女儿会找她,每天晚上电话回家,保姆都说挺好。回家那天我老婆以为一开门,女儿就会高兴的跑过来。事实是:我们打开门,保姆和女儿正坐在沙发上玩个什么东西,看到我们回来,保姆起身迎接我们。女儿只是抬头看了一眼,低下头继续玩。这下她妈妈心里不是滋味了,晚上躺在床上和我说:没想到女儿对她这么冷淡。其实孩子就是这样,谁陪她久她就和谁亲。

夏虫不可语冰-:隔代亲,现在能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也是有益的,将来怡孙弄乐、天伦之乐。。小孩最初就是通过模仿大人来学习的,他(她)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在三岁上幼儿园前就已经开始形成,行为模式到小学前就基本形成习惯了,所以才会有“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说法。

散户乙回复●大痴丫:我一个大哥,之前住在上海,他差不多五十岁才要孩子,是托关系把大儿子送到重点学校。老师三天两头打电话,说孩子上课不认真,还影响到其他孩子。他就三天两头去学校被老师训:学校对我们老师也有考核,你孩子总拖后腿,也影响我的考核。没办法,只好低三下四的说好话,又送礼又塞钱的,人家老师还不吃那一套。最后实在没办法,移民新西兰了。到了新西兰,学校也不考试也没作业了,老师也不和他联系。他有点不习惯了,于是有一天主动去学校找老师,以示对孩子教育重视。结果把老师吓一跳,以为出了什么事,待听明白来意,老师舒了口气说: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你们放心的交给学校,不用担心。你孩子不错,在中国学的课程已经超前很多。我们平时没什么事不打搅家长的,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在学习等方面有问题,这正是我们老师的工作,也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除非我们发现孩子有特别的问题,必须家长配合的,我们才会和家长沟通。你们家长安心工作,不要再来了。
//大痴丫:所以为人父母总是很难做到全面:年轻时候忙着工作有经济能力,就会陪伴少,亲密关系有缺失;年轻时候忙着陪伴,亲密关系是很好的,但孩子大点了,诸事需要经济支持时又使不上。不管是哪种,最后是不是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安慰自己做好的那一方面呢?当然肯定有那么一小拨人能够两者兼顾的。

散户乙回复●一鸟在手 666:这事怎么说呢?似乎也不好说哪个更好。似乎我们的教育是:最开始就把所有的孩子都按学习最优秀去培养,其他的兴趣特长也不在意,主抓学习,像我女儿跟不上的,就算掉队了。国外的教育似乎是:最开始把所有的孩子都按普通人培养,数学什么的你只要知道最基本的公式和原理就 OK 了,也不会出各种刁钻的题通过考试把学生分出层次。对学习兴趣一般的,培养一下体育,培养一下音乐或者画画,历史地理人文。然后特别有兴趣学习的同学,会自己主动在学习上往深里去钻研,最后靠个人的兴趣爱好走出少量学习特别优秀的。//一鸟在手 666:好像也说明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不如新西兰啊。

散户乙回复●现金流折现是根本:要说毕业证值钱,还是我们那会。一毕业国家干部,工资高,包分配。但那时似乎学习压力也没那么大。同龄人,家长也都很坦然。现在除了个别好大学,很多大学毕业后做中介,去 4S 店卖汽车,跑销售,都是自己找工作,文凭其实没那么值钱。但现在的家长和老师似乎有一种感觉:孩子不上大学这辈子就完了。

2023-12-4

如果不懂还要分散,我觉得还不如买指数。

网友问:朱兄,投资这个事情,您怎么看待分散投资还是集中投资,跟资金量有没有关系,期待能得到朱兄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巴菲特说集中投资,我在股市里做了这么多年,现在也不是很赞成普通投资者去集中投资,因为大多数的普通投资者是很难真正搞明白一家公司或者两家公司或者三家公司,大多数的公司我们其实真的看不明白,所以分散投资还是有必要的,我觉普通投资者,有个十个股票或者十个以上的股票,相对会比较安全一些,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分散投资是特别重要的。大多数的投资者没有搞明白,认为自己搞明白了,其实没有搞明白,然后仓位比较重,反而损失惨重。

散户乙回复●:如果不懂还要分散,我觉得还不如买指数。我 2001 年时账户市值有128 万,当时账户里有二十多个股票,够分散了吧,可到了 2005 年,账户市值只剩下 40 多万。我就把二十多个股合并成两三个股,其中我记得鄂武商是曾经二十多块买的,最后在2005 年两三块抛了。到了 2008 年,账户市值接近了 500 万。

散户乙回复●无涯书社:没错了。比如我也盯着几个股票,有医药的,有传媒的,如果价格到了我就买。如果能买到,账户里就又多了两三个新股票。如果买了后他们涨了,回报降低,我就不打算再买了。分红每年依然进来,我可能又去找新的目标了,如果又找到一两个,账户里可能就又多了一两只新股。日积月累,我可能也成了分散投资了。我之所以推荐他(吕真健兄)这方法,我觉得他的思路是有道理的。价投研究报表,力图搞懂搞透。他这方法虽然不看报表,但他抓了好公司的表象,既看了现金分红股息率,又必须连续五年,有这种表现的基本就具备了好公司的特点,然后他又找了不同行业分散,然后又跟踪季报、半年报、年报,剔除走下坡的换入新晋符合条件的。是不是也挺科学?雪球上投资者能力有高低,不会选股的人,没能力研究公司价投的,看不懂煤炭的人很多。如果能找到简单办法,能有个长期稳定收益也不错。//无涯书社:回复●▲散户乙:集中与分散是投资原则和方法的果,不是因,但大家总喜欢把它当成一种投资模式好坏的前提来讨论。价投其实只是投资的一种方法。如果暂时在各方面能力还不具备价投,其实也有很多充满个人色彩的方法,收益也不错。比如吕真健兄的办法,“按前五年连续股息率大于百分之三等条件,分不同行业选了十个票等额做了个组合,见季/半年/年报调出利润降幅大的,建仓七个多月目前收益 20+,领先 300 指数近19 个点。”这是几个月前他写的,后来好像这个组合今年收益已经 23%了。最新收益如何他还没披露。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