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亏损的人一定也不能承受盈利
2013-11-01
以我多年投资的经验,多少钱买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少钱抛。假设未来五年老窖的销售实现400亿,利润120亿,股价上了150块。请问,你成本19块和30块区别很大吗?如果你19块利润,拿不住35块就抛了。另一个人成本30块,他一直到130块钱跑了。谁赚得多?
国窖1573的必由之路——奢侈品之路
在今年白酒的调整中,泸州老窖对国窖1573的销售策略引起了诸多的争议,很多投资者不理解,王朝成先生对此也是冷嘲热讽。我对此的态度,就是用实际行动买入股票投了赞成票。
任何策略都离不开产品的特殊性,抛开特殊性来谈普遍性的东西,其实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国窖1573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他的产量是固定的,按照65度计算只有3000吨。如果核算成52度,就是3750吨,折合成38度就是5100吨,而老窖的大坛定制一号,国花等都是68度,折合产量就更少,我粗略估计国窖1573的产量折算成商品应该不会超过4300吨。
第二,泸州老窖在2011年时,国窖1573的销量曾经达到4000多吨,曾经达到过销售极限,这一体验,让老窖的管理层对国窖1573的市场有了更深的理解,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三,为了更好的理解国窖1573的战略意图,我们还要看看泸州老窖集团2016年的总体目标战略,实现产值1000亿。我个人拍脑袋估计,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所占要达到350亿至400亿。
有了以上几点的初步了解,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窖1573与茅台五粮液最大的不同是——产量太少并且是固定的。茅台所谓产量受限,是受它五年前产量的限制,并不是真的产量有限,如果你今年茅台生产10万吨,五年后就会有10万吨的量投放市场。五粮液更是如此,他们都可以可以靠放量攻城略地抢市场。但国窖1573不同,你不可能用4000吨的量去占领5万吨的市场。
第二,老窖即使按照出厂价1000块一瓶,4300吨全部卖出,产值不会超过90亿,如果老窖将未来的发展目标寄托在国窖1573身上,显然远远不够。(所以老窖的五年目标里,中高端2万吨,200元,中低档,50万吨)
第三,国窖1573作为泸州老窖旗下的高端品牌,要想在未来不断发展,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只有一条路:不断提价。
如果以上几点的逻辑是对的话,那么在目前市场情况下,让国窖1573参与打折促销,短期内即使销售良好,但长期来看是把国窖1573给做死了,让国窖1573成为了有天花板没有发展空间的品牌。要想国窖1573在未来不看茅台五粮液的脸色,具有不断提价的空间,唯一的出路就是避开高端市场,走奢侈品之路。老窖今年的生命中那坛酒的销售就是其中的一个尝试,另辟西路,换了一个思路,售价远远超过了茅台和五粮液
我们再来看看奢侈品的必要条件:有历史有故事,不可复制,唯一性,产量稀少,品质优异,有忠实的客户。国窖1573或多或少的具备了奢侈品的必要条件,但并不代表他就可以成为奢侈品,他未来的奢侈品之路一定是漫长和曲折的,还需要老窖的经营者不断的打造,不断的维护。 无论如何,老窖要想具备长远的发展,国窖1573作为其下面的一个品牌,走奢侈品之路是必由之路。
很多朋友可能有这样的疑虑,一个奢侈品牌需要多年的培育,这期间如果国窖1573不被消费者认可造成大量积压怎么办?呵呵,我不懂酒,请大家勿喷,我的理解是这样的,30年窖龄酒要勾兑成90年窖龄的酒是不行的,但是反过来就可以。国窖1573作为最高端,可以视底下众多品牌的销量好坏,勾兑成不同的酒,如果窖龄酒卖得好,国窖1573可以勾兑成窖龄酒,如果特曲老酒有销路,国窖1573也可以勾兑成特曲老酒。这一特点,让国窖1573可以游刃有余具有回旋的余地,而不必堆在仓库,这可能也是老窖管理层有把国窖1573打造成奢侈品的底气之一。这从三季报可以明显看出,只有老窖的库存与去年同期相比不升反降。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基于上述理由,国窖1573走奢侈品之路即使走不通,也没什么损失,国窖1573可以在创立奢侈品道路上不断的将多余产量变相消化掉,最失败的结果就是重回2011年,降低身段,打折促销,一年也有几十亿的利润。
特别注明:我不喝酒也不懂酒,我今年才知道国窖1573是泸州老窖的产品 。我不懂销售也不懂品牌。以上文字是我凭翻阅老窖的报表以及有关资料拍脑袋编出来的。数据也不可靠。不能作为投资依据。
老窖三季报库存比去年同期减少7个亿。老窖的生产结构决定了他的库存都是高档酒和其他材料。去年三季度到今年三季度国窖1573的动销是受阻的,按道理库存是应该增加的。但报表显示库存不但没有增加还有减少。这是我推测老窖将国窖1573勾兑成其他次高端酒变相消化出售的依据。
盲目走奢侈品之路,最大的压力来自于消费者不认可,结果就是大量的库存积压,这就是为什么不是谁都可以走奢侈品之路的直接原因。但纵观三季报,只有老窖的库存是减少的,国窖1573的滞销,没有造成任何的困存压力, 国窖1573像变戏法一样的被消化于无形,这样没有压力的奢侈品之路为什么不走呢?以我多年投资的经验,多少钱买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少钱抛。假设未来五年老窖的销售实现400亿,利润120亿,股价上了150块。请问,你成本19块和30块区别很大吗?如果你19块利润,拿不住35块就抛了。另一个人成本30块,他一直到130块钱跑了。谁赚得多?
2013-11-12
不能承受亏损的人一定也不能承受盈利
老窖不到25倍市盈率,不要考虑抛出的问题。如果你之前认为买错了,现在可以跑了。如果你没跑,请不要在股价再跌的时候唠唠叨叨。
2013-11-19
我11月11日在酒仙网买的老窖特曲也是13年10月28日出的。可我在另两家分别买的窖龄30年和窖龄60年却是2011年6月的。不知为什么差了那么多。
再谈我眼中的银行股
从目前市场上看,投资者分歧最大的行业不是白酒股,而是银行。
从盘面看。银行股在目前的箱型价位震荡了很久,稍有风吹草动,股价就连续下跌,甚至跌停。而一旦有银根放松和优先股发行的预期,股价又会连续大涨。这就是投资者分歧的表现。
从多空观点看。看多的主要观点是:我们的 GDP还在高增行,M2还在高速增加,银行的利润一直在增长,银行目前估值很低,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银行,即使银行未来有什么问题,也会有国家信用担保。
而看空的人认为:目前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我们之前把巨额的信贷投放到错误的地方,M2高速增加使得资产泡沫膨胀,银行净资产只是总资产的1/20,一旦资产泡沫破裂,银行将面临破产。
以上两种观点,基本代表了目前市场分期的主流。
我认为目前对银行股的这两种主流观点都有道理。但我觉得,持有这两种观点的人其实并不真正理解银行,他们只是由于屁股的位置不同,而归纳和强调了银行某些固有的特点。
我谈谈我对银行的看法。
1,银行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其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在可见的将来,银行业不仅不会消失,而且将与社会经济一起不断发展壮大。
2,在不出现经济危机这样的系统风险下,不要过分担忧整体银行业的坏账,因为银行业和保险业是一样的,他们当初的业务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保险业不会因为有灾难赔付就亏损,银行也不会因为有坏账就倒闭。
3,从长期宏观的角度看,银行业整体盈利并持续发展是非常确定确的一件事。
4,从单个银行来看,由于银行净资产普遍只相当于其总资产的1/20不到,这又注定它是非常脆弱的。霸菱银行一个交易员的违规操作,使得这一百年老牌英国银行资不抵债倒闭。
5,在经济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普通投资者很难通过公开资料判断一间银行在风险掌控与业绩增速上是如何平衡的。也就是说,甲银行的高速发展,也许是放松了风险防范的结果。而乙银行的低速发展,也许是在严格控制风险下的主动选择。而这些,我们投资者很难识别。
6,我们普通投资者在看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时,一定要关注其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的高低往往更能说明一间银行的本质。
7,经济危机往往在我们认为不会出现的时候出现,它爆发的临界点就像地震一样无法预报。
说了以上几点,我还想用三间银行举例说明:富通,花旗,富国。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三家银行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东回报率都是非常好的,股价也并不高估,都是很好的投资标的。但经过金融危机后,富通已被政府国有化并将主要业务卖给了巴黎银行,平安因此损失了238亿人民币。花旗银行金融危机之前,股本50亿,股价55美元,总市值大概是2750亿美元。经过金融危机,尽管政府注资挽救避免了倒闭,但股本变成了290亿,老股东的权益被稀释了近1/6。目前10股合一股后,股价49块钱,虽然在美股创历史新高的今天,它的总市值回到了1420亿,但金融危机之前老股东持有的市值目前仅有245亿,还不到危机之前的1/10。富国银行,金融危机爆发前,富国银行与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有着不小的差距。富国银行资产总额仅为美国银行的33.02%,为花旗银行的25.58%;净收入为美国银行的39.84%,为花旗银行的39.09%;不良贷款率比美国银行高出0.5个百分点,比花旗银行高出0.45个百分点。虽然金融危机爆发期间,股价也跌到7块多美元,但今年7月份,富国银行以市值2360亿美元市值超过工行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而巴菲特90年第一次以2.9亿美元就获得了10%的股权。
我最后的结论是:对于投资者来说,银行是一个过于复杂的行业,一般投资者很难透过表面看到本质。巴菲特是学金融出身的奇才,银行业和保险业是他的能力圈,他投资银行和保险,可以不用那些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在众多银行里,巴菲特是有能力判断哪个银行值得投资的。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目前大多数投资银行的投资者所不具备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你确定你看懂了你要投资的银行,你大可以大胆买入并持有。即使你看不懂,但你凭感觉短期投机买入赚一把差价也没什么问题。怕的是你不懂银行,但以为自己懂了,把它当作是价值投资,长期持有!因为我属于大多数看不懂银行的人,我的表现不是谨慎,而是对未知的恐惧。呵呵,我原以为大多数人是看得懂银行的,而我只是少数,但后来我发现沙特王子和马明哲也没看懂银行,因此我开始怀疑:其实大多数投资银行的人也不一定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