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2023-6-25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大家都说: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我以前只是听着,并没仔细想这事。通过与球友们长期讨论各种事情,投资的、人生的、时事的,我个人对这事也有了体会。我体会最深的:同样一件事,不同人会有不同解读。我好像以前写过一个帖解释这事:每人的大脑其实就是一台独立的电脑。这个电脑的硬件,就是你的基因、智商等等先天因素决定的。软件是你后天的教育、经历、见识等等,形成了你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以及三观等。当然,这个软件是会随着你的成长而变化的。有句话叫:洗脑。就很像病毒侵入你的电脑纂改了程序,让你变了个人。老年痴呆其实就是硬件老化硬盘轨道损坏无法正常运行了。
再说回正题。
同一件事,不同人的大脑接收到相同的信息,但输出的结论却不同,这就是你对这件事的:认知。一件事,一定有一个最接近正确的结论。这就是:正确的认知。投资是对未来的预判,它的前提和基础是要对过去和当下已经发生的事情有正确的认知。也就是说对未来预判是否正确,取决于你对过去和当下已经发生的事情是否形成了正确的认知。比较麻烦的是:当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输入的参数是事实,他们这台电脑得出的结论就应该是正确的。当有人和他结论不同时,往往第一反应是:他说假话,他非蠢即坏。
而对未来的预判,又有很多不确定的新增因素出现,所以对未来正确的预判=正确的认知+运气。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我理解这个认知:其实是以当下已知的条件和数据,对企业未来愿景的判断。而当下已知的所有条件和数据,与未来预期的结果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科学的、严谨的、如数学公式那样的推导关系。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严丝合缝的关系,那大家的预期就一致了,就不会存在认知差别。比如,我说一张纸叠 27 次,高度比喜马拉雅山高。无论你多么的不可思议,多么的不同意,我只要把计算公式写出来,并得出结果,我们的认知立刻就一样了。
哪一个股票更好更值得投资?其实都是每个人在自己的认知下综合考虑后的选择。当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最终结果如何,只有等未来到了,结果自然揭晓,各自为各自当初的认知买单。
2023-6-30
经济还是要看的长远、全面、客观一点
我觉得的我们对中国经济还是要看的长远一点,全面一点,客观一点。对当下的中国经济不需要过多的解读,也不必有过多的联想和引申。我不是学经济的,我个人感觉,当下我们感受到的经济复苏乏力,其实就来自于我们主动把房地产这一体量、产业链巨大的行业按住,由此带来的副作用。说心里话,持续多年的房地产爆火,以及后来恒大,融创为代表的众多巨型房企的债务危机,没有引发金融危机,没有出现一地鸡毛,相比于美国 08 次贷危机,90 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我们已经算是软着陆。
房地产这块资产无论是在每个家庭里,还是在国家层面,以及涉及的庞大产业链,占比都太大。只要它一缩水,就会影响整个家庭和全国的整体财富水位。我理解,我们当下感受到的,本质上其实就是这么个情况。尽管我们在其他领域,比如汽车、新能源等有大幅增长,但短期都不足以完全弥补。这时,适当维持股市的平稳也是挺重要的事。在房地产缩水的同时,避免证券也跟着缩水,也是避免财富大幅缩水的一个办法。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逐步摆脱或者弱化房地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是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它会逐步将资本引导到更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领域,这是好事。
2023-7-3
靠两个时间点市值来总结投资盈亏不全面不客观
看到很多球友在发半年总结。
大多数人是把账户市值当做了上半年投资总结的依据。账户市值比一月一号多了就是投资赚了。少了就是投资亏了。市值是随市场波动的,而股市波动又是其常态,靠截取两个时间点的市值差来总结投资盈亏显然不全面也不客观。比如,某股今年上半年涨了 50%,但其前几年跌了一大半。某股今年上半年跌了,但其前两年翻了好几倍。
我觉得每笔投资的最终收益还是要像做生意那样考虑,从开始投入,到最后全部结束,算个总账,这就比较接近实际。
某基金经理说:今年上半年虽然账户市值是负的,但所投资的股票内在价值在提升。这句话怎么理解?比如,前两年老窖股价 250 块左右时,它的每股盈利是 4 块来钱,分红 2 块多。现在股价 210 元,但每股盈利已经 7 块来钱,分红 4 块多了。看账户市值是减少了,看你在公司的每股盈利,又是增加的。而这笔投资还远没结束,最终是否盈利现在总结就为时过早。
2023-7-13
同样一只股票的不同心态
同样一只股票,买了的人觉得它太便宜,一直不涨,证明我们的股市有问题,无法吸引增量资金。
没买的人,觉得它还是太贵,想等它业绩不如预期的时候跌一跌。但它就是不跌,证明股市里的钱还是太多。
2023-7-13
我现在的思维是长期投资赚公司的钱
我现在的确不太紧盯公司的短期业绩了。我只是在购买前要预测一下公司的长期平均股东回报率,并在购买后遇到重大事件时评估一下对长期回报率的影响。公司业绩都是有波动的,由此引起的股价波动就更大。如果喜欢抓波动,预测短期业绩就是必须的。
比如一个股票去年盈利 1.2 元,今年是 1.38 元,业绩增长 15%。如果今年业绩是 1.1 元,业绩增速就是负的 8.3%。
短期股价对这两个数据的反应会比较大(或提前反映或公布了再反映)。一个是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一个是意味着拐点。
但如果盯着股东回报率,那这两个业绩对它的影响就微乎其微,可能一个是 16.3%,另一个是 15.9%。长期平均就更平滑。我现在的思维是长期投资赚公司的钱。至于若干年后,这笔投资的回报率究竟是 16.3%还是 14.3%,说心里话,我都懒得理,也懒得算。因为无论收益多少都没什么大差别。
巴菲特财产 800 多亿,芒格财产 16 亿。看似差距巨大,但他两个在一起,你不会感觉有什么差别,芒格也许生活更快乐更丰富多彩。
2023-7-16
投资神华,主要看上它的高分红,也就是能带来的再投资现金流。
很多朋友因为买的少,可能就没有体会。如果分红的资金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超过你的日常消费),这个现金流是可以用来再投资的,这时,神华的投资回报率就不能孤立和简单
的去看。
比如,2021 年时,茅台 2000 元一股,200 万可以买 1000 股茅台。如果买 15 块港币以下的神华 H 至少可以买 16 万股。到目前为止 16 万股神华 H 可以分红 16X(1.8+2.54+2.55)X0.8=88 万,买 1700 块的茅台可以买 520 股。再过几年,你这笔投资就可以有 16 万股零成本的神华 H+1000 股的茅台。
反之就大打折扣。
同样 200 万在 2021 年可以买 19 块的长电 10.5 万股。如果买神华 H16 万股,如今靠分红可以买四万股 22 块的长电。如果问你 2021 年 200 万投资神华 H 的收益是多少?你可以说是 88 万块现金,也可以说是 520 股茅台或者是 4 万股长电。当然,如果这些分红你买了恒大,那收益就太低了。
2023-7-25
晒一点干货,2020 年底开始逐步试探性买入神华
年纪大了,总喜欢回忆过去。顺便晒一点干货,否则,我就只剩下背诵点大道理了。
闲着没事翻翻当初老窖的最低点,是在 2014 年 6 月 5 日。
那个期间是老窖最凶险最恐惧的时候,我在干嘛呢?
再看神华,我是 2020 年底开始逐步试探性买入,2021 年 2 月 8 号之前的 6 天是跳空低开后的几天,最低价 16.22 元。我在干嘛呢?
可惜的是,好日子并不常有。
网友:我最佩服您的,不是泸州老窖 2014 年买入,而是到 2018 年年初 70 多,已经赚了三四倍时候没跑,跌到 35 左右那个承受能力。按照 30 万股来算,18 年高点 2000 多万到低点,账面损失 1000 多万,是本金的两倍了。
▲散户乙:不是我装逼,是你根本就无法理解。雪球上经常有人前一天晚上就挂买单。为什么?因为他就决定那个价位买入了,白天没时间看,至于是不是当天最低谁知道?我也一样,我也有一个心理价位。我不可能一天什么不干就盯着大盘等这个价。我该干嘛就干嘛,偶尔看一眼,到了价位就下单。
我买股票从来不耽误干别的事。我不会正襟危坐盯着电脑。这些年有坐公交车时买的,有走路等红绿灯买的,有去菜场买菜时买的,有在餐厅吃饭等上菜时买的,有做饭时买的,有包韭菜盒子的时候买的。
2023-7-30
立足股票本身,不考虑牛熊因素
什么是牛市?如果股市是个水库,牛市就是遇到汛期整体水位不断抬高的过程。股民的具体感受就是:反复踏空。然后唱出 2008 大牛市的:死了都不卖。牛市其实很难提前预判,这几年我被打了几次脸,林园也喊了几年的牛市初期。这次会不会是牛市?主观愿望似乎有,但客观是否具备牛市条件?其实没人说的清楚。
硬要厚着脸皮再预测一次,其实准确率也挺高,有 50%。怎么操作?有人开始买入券商,有人抛掉稳妥但呆滞的股换入弹性大的股,等等。用一句看似专业的词就是:风险偏好上升。
我的操作就还是立足股票本身,不考虑牛熊因素。
2023-8-12
道琼斯指数只有 30 只股票组成,而且是各行业的龙头。
其实,大家对 A 股的误区挺多。比如,我一直以为道琼斯指数于美股相当于上证指数于 A 股,因为大家总是拿这两个指数对比。
今天我才知道,道琼斯指数只有 30 只股票组成,而且是各行业的龙头。上证指数有 1500 只股组成。我还奇怪,美股银行爆雷怎么对美股指数一点没影响?后来听说,他们第一时间把银行股从指数剔除了。卧槽,这怎么比?
这些都是网上看的,不知对不对哈。
2023-8-18
为什么 180 买了茅台还会亏?
降印花税是不是对量化交易者是最大利好?因为他们整天不停的交易。
为什么房地产牛市漫长且大家都体会到财产性收入?因为房地产交易各种税很高,交易也麻烦,减少了很多情绪化的交易者。房价就减少了大幅波动,也就减少了高抛低吸交易者。那些确实等钱用,确实要换房,确实要买房,长期投资买房放租的占了交易主流。客观上让很多毫无经验的普通市民一直吃有享受到房价长期上涨带来的财产性收入。
为什么我认识的人,180 买了茅台还会亏?因为股票交易简单方便成本低税也低,情绪化交易者、高抛低吸者众,股价波动就大。他当时 180 买了总不赚钱,遇到大跌就想 140 抛了等它跌破 100 再买回来。这样的人其实不在少数,如果他们买 180 的茅台都能亏钱,谁又能保证股市涨他们投资就一定赚钱呢?从这个角度看减印花税和牛市没什么因果关系。
说到这里也顺便聊聊上层提振股市的事。房产和证券作为一国主要资产也是主要抵押物,他们短期的大幅贬值其实就是一国资产的大幅缩水,不仅是持有人的损失,也会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很大风险。100 万的房子可以抵押贷款 70 万,如果房子跌到 50 万,就不仅是购房者的损失,也是金融系统的风险。十年前 200 块的茅台可以质押,如今 1800 块的茅台也可以质押贷款。当茅台跌破 1000 块时就不仅是股民的损失,这个趋势不遏制也会传导到整个金融系统酿成风险。这才是救市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和高度来理解提振资本市场就说得通。提振股市与让股民可持续赚钱带来财产性收入,其实就没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
2023-8-20
回看 A 股的发展
我大概是 1991 年入市的,记得当时深宝安排第九号已经是快末尾了。那时股票数量少,尽管随后的若干年也发行了不少,也就几十个几百个股票。政策市的特征就特别的明显。记得当时牛市中我们担心的最大利空,不是经济周期也不是业绩拐点,而是怕证监会觉得股价太高,出社论、政策打压。同样,当股市跌多了时,大家就开始不停的揣摩政策动向,细品领导讲话对当下股市高低的倾向性。那时的政策性利好,也主要是打嘴炮,最多在交易规则上做些调整。历史上好像曾经有降低印花税促成过一轮牛市的事,人们就习惯的认为印花税挺重要。
其实,现在回头看,当时牛市的主因并不是印花税,还是管理层希望股市涨的态度。股票少,管理层的态度就可以左右游资动向,促成牛市。相对于社会游资的数量,股票数量少,市值小,资金涌入就很容易形成普涨的牛市。第一波资金进来,先导致优质蓝筹猛涨,到了阶段性高点后,资金依然源源不断进入,就买之前没涨的普通股,当普通股到了阶段高点,后续资金依然源源不断进入,于是就开始买垃圾股,当垃圾股也被炒高后,回头再看优质蓝筹似乎又不高了,于是又来一轮,如此反复。就出现了赚钱效应。
什么是赚钱效应?就是无论卖菜大妈还是卖报大爷随便一个人买个股就能赚钱。这样的赚钱效应才会对大量的不曾参与股市的普通人形成吸引力:隔壁老王不如我,他都赚钱了我还等什么?
这是早些年牛市的特点。
而近年当股票太多总市值几十万亿时,社会游资的数量就没有能力形成普涨的牛市了。只能出现 2015 年那样靠融资、配资数倍杠杆放大资金量形成的牛市,其副作用就是一旦无以为继,就会出现千股连续跌停。给金融带来危机。严格了配资入市,面对庞大的股市,就只能是结构性牛市,部分股票具有了牛市特点:反复不断的上涨。这部分股之前有了个新名字:抱团股。抱团股形成的赚钱效应只能是越抱越紧,并不能形成吸引普通人的赚钱效应。大部分人自知没那个慧眼,就只能买牛笔基金经理的基金,由他们代为投资,牛笔基金买不到。这又是前两年结构牛市的一个特点:公募私募大规模扩张。如今,抱团股熄火,牛笔基金经理爆雷。暂时经济前景也比较迷茫。虽然上面已经表明了希望股市活跃上涨的态度,但回看这轮的上涨,当轮到银行股上涨时,它们无法在上涨的平台稳住,市场就没有形成各股一波一波反复轮动上涨的牛市特点。银行股的最后上涨反而成为这轮上涨的收官。
在目前还看不到实质性办法的时候,A 股暂时就只能还是处于:牛市初期。什么是实质性办法?对于活跃炒作者,需要的是敢于参与股市的增量资金。
对于价值投资者,需要的是增加或变相增加上市公司股权回报率来提升估值。